临床上,常常有患者因为肝功能异常或者常规体检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查,检查结果常常让人一头雾水。很多普通百姓或患者会对自己的乙肝五项结果产生误解,甚至很多非肝病专业的医生也会对患者给出错误解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乙肝五项,我们常称之为“两对半”这是为什么呢?乙肝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称为一对,乙肝e抗原与e抗体称为一对,核心抗体称为半对,合起来就是通俗说的“两对半”。
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此项提示已感染了HBV。由于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仅此一项阳性并无传染性,70%-90%表面抗原可长期阳性,如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称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需处理,也不妨碍工作和学习。我国人群中此抗原阳性者约占10%。
2.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乙肝病毒。此项阳性提示:①接种乙肝疫苗后,获得了免疫力,是一种好现象;②乙肝的恢复期或曾患乙肝并已愈,表示已有免疫力。
3. 乙肝e抗原(HBeAg)
此项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繁殖)活跃,此期患者传染性较强,如若与其密切接触,被传染的可能性较大。此抗原如长期存在,提示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4. 乙肝e抗体(HBeAb)
此项阳性表示乙肝患者病情已缓解稳定或趋向康复,预后良好,传染性较低,但不保证乙肝病毒已全部消失。
5. 乙肝核心抗体(HBcAb)
本抗体不是中和抗体,无清除病毒作用,一旦阳性可在体内长期存在,病愈之后可持续阳性。此项阳性只能说明近期感染了乙肝病毒或病毒仍在继续复制(繁殖),或有过乙肝病毒感染史,但不能区分是既往感染还是正在感染。
最简单的记法就是大部分医院常见的乙肝五项化验单上面的序号标记,但是大家要深记内涵,不要只记序号哦……
乙肝五项第1、3、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传染性相对较强。
乙肝五项第1、4、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乙肝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传染性相对较弱。
乙肝五项第1、3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俗称乙肝大二阳,说明是急性乙肝的早期。
乙肝五项第1、5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俗称乙肝小二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即: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带者;③传染性弱。
传统的乙肝五项,讲究“大三阳”、“小三阳”等诊断分类,但是这样的分类方法并不严谨,对临床也缺乏指导意义。我国目前也在逐步取消这类概念。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正确的分类方法应该是: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携带者、隐匿性慢性乙肝、乙型肝炎肝硬化。而想要把这几类分清楚,仅靠乙肝五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患者肝功能的谷丙转氨酶(ALT)和HBV‐DNA病毒定量一起分析。
■ 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 乙肝携带者
(1)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或抗‐HBe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对血清HBV‐DNA较高者(>105拷贝/ml),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非活动性HBsAg与慢性HBV携带最大的区别在于HBV‐DNA——慢性HBV携带者HBV‐DNA阳性,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检测不到或低于阈值。非活动性的诊断标准为:血清HBsAg 阳性、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HBV‐DNA 检测不到或低于阈值,1 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携带者在乙肝五项及HBV‐DNA病毒载量方面差别不大,其主要区别是肝功能正常与否,慢性乙型肝炎ALT持续或反复升高,而乙肝携带者ALT、AST均在正常范围内。
■ 隐匿型慢性乙肝
隐匿性乙肝与前两者最大区别在于HBsAg是否正常。隐匿性乙肝的患者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 抗‐HBc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DNA阳性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这时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掌握乙肝五项的基本知识,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减轻患者的不必要担心,掌握最佳治疗时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